最近刷到了综艺节目《婆婆和妈妈2》黄圣依一家的一个片段:
安迪是黄圣依和杨子的大儿子,今年9岁。杨子回到家,叫上网课的安迪下楼,在电话里,杨子听到安迪的情绪不对,对他说:“爸爸曾经教过你。遇到任何问题,都用非常平和的语气来沟通,而不能以发脾气的模式来解决,我不想听到任何发脾气的呼吸以及说话。”
嘴里说着“不能发脾气”的杨子,情绪慢慢开始激动了起来,开始吼起电话里的安迪。
下楼后的安迪情绪依旧特别低落,一直在低声啜泣,看到进门仍在抽泣的安迪,杨子先是抱了抱他,开始安抚了他。
但是安抚了不到一分钟,大男子主义十足的杨子就开始控制不住自己,对安迪说:“千万不要让我发脾气,你知道我发脾气的样子。”面对爸爸的怒火,安迪依然没有停止哭泣。
听着儿子哭声的杨子再一次表示:“别哭了,爸爸已经怒了。”之后还威胁安迪,如果再继续哭下去,就让他看着把平板送给路人。
事情发展到这,安迪的情绪没有丝毫缓解,反而哭得更加厉害。
虽然是综艺节目,明星家庭,但是这一幕在我们实际生活里也经常看见。
孩子因为某些原因生气发脾气,哭哭闹闹地不愿意说,面对着哭唧唧的孩子,即使不了解“共情”的父母,也明白要先哄孩子,给孩子点甜枣吃。
我们以为只要哄了孩子,他就该停下哭闹,变得好转起来,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越哄,孩子可能闹得越厉害。
就像杨子,面对着低声哭泣的安迪,先是抱抱安抚,再是平和哄劝,他自以为自己做到了“共情”,也给了孩子安抚,孩子就应该对自己袒露心扉,或者是不再哭泣,事后杨子也表示,他说对安迪发怒,是想让他意识到要好好听爸爸的话。
但是孩子的情绪又不像水龙头,想关就关,想开就开,不可能父母一安抚,孩子立马笑逐颜开。
那么,面对孩子的低落情绪,或者面对孩子哭闹不休时,我们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?
先来分析下杨子对安迪的做法都错到了哪些地方?
错误一:过于急躁
这是大多数父母都会犯的错误,所以即使是身价不菲的霸总杨子也很难避免。
面对儿子安迪的低落情绪,他急于想让孩子情绪好转起来,变得高兴,所以他先是拥抱孩子,希望用肢体动作安抚孩子,之后又是好言相劝。但这些都不凑效,所以无法忍受愤怒哭泣的他也对孩子发起脾气来。
设身处地想想,当我们生气、悲伤时,也不是一时半会别人一句话就能情绪稳定下来,更何况是心智发展不太成熟的孩子。
所以咱们父母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过于急躁。
孩子一生气、一哭闹,就急着安抚,急着“共情”。一系列育儿措施做完,就希望孩子赶紧好转过来,以此来证明自己父母做得合格了。
错误二:无法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
在杨子和安迪的互动中,我发现杨子对安迪的哭根本无法忍受,他在想尽办法让安迪停止哭,包括之后他平静下来的安抚,也是如此。
《我的内在无穷大》里说:文化喜欢积极的情绪,就像我们喜欢明丽、鲜艳的颜色;文化不喜欢消极的情绪,就像我们不喜欢阴暗、沉闷的颜色一样。受到文化的影响,我们不喜欢悲伤,总是希望一个人尽可能地充满正能量。一个人如果感到悲伤,哪怕这种悲伤是有原因的,比如他最近刚刚失去亲人,但只要他悲伤的程度和时间让周围的人感觉不舒服了,那么他便很容易被贴上“消极”的标签,甚至被认为有创伤后应激障碍。
而这一点在育儿上表现得特别明显,经常关注育儿,会发现父母们类似这样的提问特别多:
孩子总哭闹怎么解决?
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?
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,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消灭它,想方设法让孩子高兴起来,似乎只有高兴才是对的,而悲伤哭闹、愤怒生气都是错的。
但这样一来,孩子就永远无法感知到心底深处真实的情绪。当我们试图让孩子变得高兴,实际上也阻挡了他们体验完整情绪的机会,这对孩子来说并非保护。
分析了杨子做法的错误后,我们再来看看,面对孩子的哭闹、愤怒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?
一、不焦虑不急躁,真正做到共情
其实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和孩子“共情”,而且很多父母在孩子愤怒、难过时也进行了“共情”,但却发现“共情”似乎对孩子根本没作用。
其实并非“共情”没用,而是父母太焦虑、太急躁。
孩子不是机器人,没有标准的设定程序,面对孩子的低落情绪,不是父母一“共情”,孩子就会立马好转,他们需要缓解,需要接纳,需要时间来平复心情。
所以如果你对孩子“共情”了,孩子却哭得更厉害了。不要觉得孩子在得寸进尺,无理取闹,也不要觉得“共情”没用,抱着孩子,给他无声的温暖与支持,给他时间让他慢慢缓解即可。
这一点在之后杨子倒是做对了,威胁安迪要把他的平板送人后,杨子发现安迪气得更厉害了,手都气得抽筋了,于是他再次平静心情,开始安抚安迪,抱着安迪哄他。
在爸爸的平和情绪引导下,安迪才慢慢开始放松自己,愤怒委屈才慢慢缓解。
二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
如果做个调查问卷,问问父母最接受不了孩子的哪种行为?估计得有90%的父母要回答这个:哭闹不休。
真的,基本上大多数的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的哭,尤其是孩子连续不停、大分贝的哭,再好脾气的父母也会惹烦。
无法接受孩子的哭闹,其实就是无法接受不高兴的孩子,无法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。
上面我们也说了,我们的文化就喜欢积极的情绪,所以面对那些消极情绪,我们总想回避它,实在回避不了,就想着尽快消灭它,就是不想接纳它。
但负面情绪偏偏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,如果不接纳负面情绪,也就是无法接纳真实的自我。
我们连真实的自我都无法接受,那又谈何发展进步呢?
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,不要想着避开,也不要想着赶紧让孩子好转。
就尝试着去接纳,告诉孩子“妈妈知道你很难过、你想哭就哭吧、妈妈一直在这陪你”,让孩子知道,即使自己表现出负面情绪,父母也不会禁止责骂,他们才敢放心表现出来。
只有孩子完全释放了负面情绪,他们的心情才能真正的缓和。
在威胁安迪无果后,杨子没有继续发脾气,而是改变了策略,开始接着安抚安迪,告诉安迪“不要再想不开心的事,自己无法消化就告诉爸爸”。
这一点他做对了,但如果他可以做得再进一步“允许孩子尽情难过”,让孩子完全释放出负面情绪,或许效果会更好。
不过呢,当父母本来就是不断进步,不断学习的过程。
所以做错了不可怕,关键是要从中吸取经验,才能在下一次与孩子的相处中做对。
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,你会怎么做?一起聊聊吧。